戚發軔的作者是(其作品是戚發軔)
(屈原雕像,圖片來自網絡)
�辭賦》(15)簡述古代辭賦的起源、發展過程和名家作品。
於大中
1.古代辭賦的起源。
辭賦,一種古老的文體,發源於戰國,發源於騷,盛於漢代,故世稱漢賦,後成為詩歌的總稱。
清代姚鼐《古文辭類纂序》:辭賦是一種雅變體。楚人為之效力最大,隻是他們並不孤獨。於說《漁父》,楚人《以弋說襄王》,宋玉《對王問遺行》,都沒有事實,都是把話留在了耳朵裏。賦應該是有韻的,但古人也有有韻或無韻的,意為反諷,也叫賦兒。漢代世界校書33,360,010-30,000本,其中列表相當恰當。
清吳曾祺,《辭賦略》:辭賦是文體之名,聚德論也是語言的別稱,但論的是文字的質量,所以少了文學性。所以《文體芻言》把子產的詞叫做“是”,然後風格就分了。曾先生每入作品無韻,入散文有韻,即其意。春秋以後,楚人在這方麵最為熟練,故稱楚辭。
(荀況圖片,圖片來自網絡)
�左傳》:大的詞賦是古詩詞的代名詞,小的辯得漂亮。
�漢書王褒傳》:十多歲,讀詩論和辭賦數十萬字。
左思《三國誌魏誌陳思王傳》:辭準,辭賦相近。
劉勰,《詠史詩》:著名儒生的辭賦,從不忘擬其貌。
�文心雕龍辨騷》: 《事物紀原學校貢舉部詞賦》:中天書上說,漢代求士,必先得之,魏取之,放之,晉獻門法,尤讚辭賦,並試圖施與他人,始於梁晨曄。唐天寶十三年,詩賦初試,用梁晨意雲。科舉以辭賦為主,這也是開始。既然國家的宗教派別致力於通過經典選擇學者,現在就應該賦予他們詞。
(宋玉雕像,圖片來自網絡)
2.古代辭賦的發展曆程
辭賦經曆了楚辭、騷體賦、漢賦、駢文賦、韻文賦和文學賦幾個發展階段。
楚辭
楚辭的名字最早見於《唐書薛登傳》。可見這個名字最遲在漢初就有了。其本義,指楚辭時,後成為專稱,指戰國時期以楚辭屈原為代表的新詩風。屈原創造了以六字為主,五字七字夾雜其中的長句模式,總體上整齊、參差、靈活。屈原的騷體不限於古詩詞格律,縱情遐想,或言,或哀,或泣。他有淵源,有拓展,有呼應,脈絡極其清晰。屈原以前的詩大多是十幾行、幾十行的短章。他的33,360,010-30,000首詩是373句,2469字,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製。西漢末年,劉向編纂了《屈原、宋玉作品十六首集》,以及漢代淮南蕭山、東方朔、王豹、劉向等人的作品,並加以屈原、宋玉模仿,命名為《史記酷吏列傳》,是該集的始祖。之後王毅又把《離騷》加到了17篇。分別是《楚辭》 《九思》 《離騷》 《九歌》 《天問》 《九章》 33600010-3360010 33600《遠遊》 33600010 3360000 3360010。000 《卜居》 《漁父》 《九辯》 《招魂》 《大招》 《惜誓》 《招隱士》 。這種17章的結構成為後世的通俗讀物。
(美程影像,圖片來自網絡)
騷賦
騷體賦是由楚辭發展而來,在形式上屬於騷體,故稱騷體賦。騷賦大多表達的是天賦不被滿足,不被允許幫助的抱怨。始作俑者是西漢初年的賈誼,代表作品有賈誼《七諫》 《哀時命》、司馬相如《九懷》、司馬遷《九歎》等。
騷體可以叫詩,也可以叫賦。後來漢代蔡琰簽的騷體後半段《九思》,韓愈《吊屈原賦》,柳宗元《鵩鳥賦》 《長門賦》等。都可以歸為騷體。
(司馬X
漢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,其特點是聲韻並茂,專事敘事。一般結構有三部分,即前言、正文和被稱為“亂”或“新聞”的結尾。在形式上,它側重於寫散文,而在內容上,它側重於寫東西和記錄。在文字上,多以富字窮聲鋪陳,歌頌國家的強大或皇帝的武功,結尾隻有寥寥幾筆,略帶諷喻之意。
漢武、軒轅、元、成帝時代,漢賦達到鼎盛。司馬相如是漢賦史上成就最高、地位最“聖”的人。司馬相如寫了29首賦,其中《悲士不遇賦》包括《悲憤詩》和《複誌賦》,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。司馬相如的《二賦》基本規定了漢代賦的模式:先是堆砌大量辭藻,誇大事物之美,最後以一句“淫樂足以亡國,仁義必然興邦”的諷喻結束,鑄成勸諫諷喻體係。
漢賦可分為五類:一是渲染宮城;二是描寫皇帝的遊獵;三是描述旅行經曆;四是表達意外的感受;五是談論動物和植物。漢賦可分為大賦和小賦。賦,又稱散文賦,規模龐大,結構宏偉,詞匯瑰麗,往往是一個有幾千字的龐大體係。西漢的賈誼、梅成、司馬相如、楊雄,東漢的班固、張衡等。都是大富方麵的專家。符曉對《大賦》進行了揚棄,認為《大賦》存在篇幅過長、囉嗦、忽略基本、缺乏情感等缺陷。它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,創造了篇幅短小、文采優美、諷刺時事、抒情詠懷的短篇《符曉》。趙毅、蔡勇和米恒都是符曉的專家。
(賈誼圖片,圖片來自網絡)
平行詩
駢賦又叫諾賦。駢文是偶數,特點是全篇基本對仗,兩句結合。但句式靈活,常用虛詞,文筆流暢,用詞通順,音韻自然和諧。駢文體係的特點是:全聯、新技;提煉詞語,注意一定的節奏;就像一副對聯串在一起。但比起唐代的律賦,四六不嚴,尚可隨性。
(王寶圖片,圖片來自網絡)
押韻
就是格律,意思是你做詩一定要遵守對仗和押韻的限製。唐代對進士的科舉命題,除了對仗和韻律的要求外,還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用韻,一般為四字兩句八字,即限定為八韻。宋代審賦沿襲唐製。後人一般把這種限製立意和用韻的命題稱為律賦。
(班固圖片,圖片來自網絡)
文賦
>作為賦的一類變體,文賦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物。文賦始於唐,典型作品是《阿房宮賦》。中唐韓愈、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,在複古口號下改革駢偶語言,直接繼承發展先秦兩漢古賦傳統,韓愈《進學解》、柳宗元《答問》《設漁者對智伯》,雖不以賦名篇,但其體裁取自東方朔《答客難》、揚雄《解嘲》,既保持主客答難的賦的結構,又用比較整飾而不拘對偶的古文語言,實質便是文賦。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,繼承韓、柳革新傳統,反對宋初盛行的駢偶文風,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。其代表作即歐陽修《秋聲賦》和蘇軾前、後《赤壁賦》。以這三篇賦為代表的宋代文賦的共同特點是,融寫景、抒情、敘事、議論於一體,用相當整飭的古文語言寫作鏗鏘和諧的韻文。宋代文賦是古代辭賦發展的終極階段,前、後《赤壁賦》即為臨界標誌作品。(張衡像,圖片來自網絡)
03.古代辭賦的名家名作
除屈原之外,劉勰《文心雕龍ⷨ鮨標舉秦漢十大賦家為“辭賦英傑”:荀況、宋玉、枚乘、司馬相如、賈誼、王褒、班固、張衡、揚雄、王延壽。十家中荀況、宋玉是戰國人,八位漢朝人中,賈誼為漢初騷體賦代表作家,其時大賦尚未形成,王褒無京殿苑獵大賦,其餘六人均以京殿苑獵賦顯名。
(揚雄像,圖片來自網絡)
荀子(約前313-前238年),名況,字卿,又稱孫卿、荀卿。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,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。《荀子賦篇》是其代表作。
宋玉,又名子淵,楚國人,相傳為屈原弟子,戰國後期辭賦家。最早據《漢書·卷三十·藝文誌第十》所載,宋玉有賦16篇,惜多亡佚。其存世作品有:《九辯》《招魂》兩篇,見於王逸《楚辭章句》;《風賦》《高唐賦》《神女賦》《登徒子好色賦》《對楚王問》五篇,見於蕭統《文選》;《笛賦》《大言賦》《小言賦》《諷賦》《釣賦》《舞賦》六篇,見於章樵《古文苑》;《高唐對》《微詠賦》《郢中對》三篇,見於明代劉節《廣文選》。
枚乘(?-前140年),字叔,西漢辭賦家。《漢書ⷨ文誌》著錄“枚乘賦九篇”,今僅存《七發》《柳賦》《菟園賦》3篇。枚乘代表作《七發》,見於南朝梁蕭統《文選》,這篇諷諭性辭賦標誌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,枚乘在辭賦中所創造的主客問答的形式,成為後世辭賦的一種文體定式,謂之以“七體”。
司馬相如(約前179-?),字長卿,原名司馬長卿,因仰慕戰國名相藺相如而改名。西漢大辭賦家,漢賦代表作家,後人稱之為“賦聖”。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《上林賦》等見《史記ⷥ𘩦짛𘥦列傳》;《漢書ⷨ文誌》著錄司馬相如賦29篇,現存《子虛賦》《天子遊獵賦》《大人賦》《長門賦》《美人賦》《哀秦二世賦》6篇,另有《梨賦》《魚葅賦》《梓山賦》3篇僅存篇名;《隋書ⷧ𑍨ꌣ有《司馬相如集》1卷,已散佚;其代表作品為《子虛賦》。
賈誼(前200-前168年),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、文學家,騷體賦代表作家。賈誼短暫一生,多有經典之作,主要成就為散文和辭賦兩類,辭賦以《吊屈原賦》《鵩鳥賦》最著名。
王褒,生卒年失載,字子淵,漢代著名辭賦家,詠物小賦代表作家。至今存有《洞簫賦》等16篇。《洞蕭賦》是詠物小賦代表作。
班固(32-92年),字孟堅,東漢前期最著名辭賦家。著有《兩都賦》《答賓戲》《幽通賦》《封燕然山銘》等。班固《兩都賦》完全模仿司馬相如、揚雄,是西漢大賦的繼續。張衡《二京賦》、左思《三都賦》都受其影響。《幽通賦》仿《楚辭》,《答賓戲》仿東方朔《答客難》和揚雄《解嘲》。
張衡(78-139年),字平子,天文學家、數學家、發明家、地理學家、製圖學家、詩人、辭賦家。著有《二京賦》《思玄賦》《溫泉賦》《歸田賦》等20多篇賦作。張衡擬班固《兩都賦》作《二京賦》,精思傅會,兼有諷刺時弊的味道;《思玄賦》像一篇優雅的科學幻想詩。
揚雄(前53-18年),字子雲,西漢辭賦家。著有《甘泉賦》《河東賦》《子虛賦》《上林賦》《羽獵賦》《長楊賦》《解嘲》《逐貧賦》《酒箴》《反離騷》《廣騷》《畔牢愁》等。
王延壽,生卒年失載,字文考,東漢辭賦家。存有《魯靈光殿賦》《夢賦》《王孫賦》三篇傑作。其中《魯靈光殿賦》,能與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、班固《兩都賦》、張衡《二京賦》等長歌大賦相媲美。
(作者簡介:餘大中,湖北荊州人,文史研究和寫作愛好者)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本文由大動幹戈網七發的作者是(七發是誰的作品)大動幹戈網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郭洪誌職務被免”